「什麼?!這房子在變電所旁?不行不行,不然就要砍價多一點!」
為什麼買房的人聽變電所色變?變電所變得又是什麼呢?
從發電廠來的電,來的都是高壓電,一般民宅無法使用,於是需要透過變電所將高壓電降壓,一次變電不夠,有時候還要二次變電,然後才能把電送到你我家中。
![]() |
圖片來源:台電配電系統說明 |
雖然變電所身負重任,但由於很多因素成為了嫌惡設施,加上科技進步,便紛紛低調躲進了鋼筋水泥的大樓裡,如果不仔細走進門口,看到那小小的招牌(是的,招牌往往不太大),通常不會發現原來這裡有「棟」變電所。
現在要在台北市區看到佔地廣大且保持平面化的變電所,不得不說說萬隆變電所。
萬隆變電所完工於1934年6月,而興建的原因無比單純。
因為在日治時代初期,燈泡被日人引進,台北人覺得稀罕,燈泡瞬間風靡整座台北城,於是你家裝了,我家也要有,加上後來還有許多家用電器的誕生與使用,登愣,電不夠了!總不能一直採輪流限電的方式,讓大家體驗用電生活吧?!
你覺得天龍國人忍得了嗎?忍不了啊!比斷網還難受呢!
當時除了緊急加蓋火力發電廠外,還希望用一勞永逸的方式:興建水力發電。
水力發電,不用擔心沒東西燒,發電量又多,蓋好了就一勞永逸,多好。
於是,日月潭水力發電計畫(日月潭水力電氣事業計畫)便應運而生。
只是這個水力發電計畫,從1919年開始,就注定了多災多難。
由於施工金額龐大,於是採取當今的BOT方式,官資占40%,讓民間營運100年,只是......蓋著蓋著,發現完工金額比當初預計的4,800萬日圓要再多出三倍的預算,直逼一億兩千萬日圓(河小編按爆計算機也算不出來,只知道換算如今台幣的金額很大很大很大)。
當時適逢1918年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全球經濟蕭條,即便日本是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中央也無法允許這樣花錢如流水,於是在1922年下令暫緩施工。
民間營運單位,台灣電力株式會社,當然不死心,頭洗到一半竟然不洗了?!
頂著滿頭泡泡的台灣電力株式會社想方設法借到錢,正準備開心要重啟計畫時,1923年9月1日,一場天搖地動,關東大地震的到來,「內地」(意指日本)救援東京都來不及了,還期望管到遙遠的台灣電力?
於是這個水力發電計畫,再度擱置。
中間歷經日本政黨輪替、半永久停工、美國專家台來背書、重新擬定預算、擬定3年工期等波折,猶如古代版的核四廠,終於在1931年10月1日重新復工(現代版核四廠倒沒復工),並如期在 1934年6月完工。
![]() |
1934年(昭和9年,民23年)的臺灣島內送電系統略圖,由當時的臺灣電氣協會發行。 |
![]() |
1934年的臺北變電所,門口前方推測應是瑠公圳流經。相片由漢珍臺灣百年寫真提供。 |

這座變電所,便這樣站在文山區屹立不搖,為人民服務近百年。
截至發稿的2019年,台電已逐步將許多地面變電所地下化,在原址興建大樓以活用資產,而這座萬隆變電則是預計遷移至隔一條街的新大樓地下室,原址計畫興建台電宿舍以及綠地公園。
不過因為台電尚未與附近居民達成共識,例如居民擔心電磁波致癌、電塔影響生殖系統等因素(河小編並非專業人士,僅就居民的顧慮如實列出),即便該大樓已經完工,但仍未將這座近百歲的變電所完成地下化遷移。
![]() |
感謝文山Hub,提供文初與文末的兩幅空照圖。 |
作者:奇拉馬、Lily Cheng
編輯:河小編
資料來源:台電配電系統說明、吳政憲〈日治時期臺灣電力市場成長動力分析〉、台電月刊640期、台電公司電力調度處的老故事一則、景美地方文史部落格、漫談台灣電業的前世今生(二)、漢珍臺灣百年寫真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