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提到景美地區聚落的形成,那就不可忽略溪仔口這塊地方。雖然現在它看起來毫無特出之處,甚至平淡得有點無聊……嘿!別小看這裡啊!這裡過去可是繁華喧嚷的商業精華地區呢!
那麼,溪仔口在哪裡?
根據《文山區志》所言,「溪仔口」這塊地方的位置正是新店溪與景美溪交匯處東岸。建設時間則約於1735年(清乾隆初年),由安溪積德鄉人高有禹、高志朗、高鍾涉、林嘉念、林嘉興、安溪歸善鄉人鄧士安等人所開闢。看看這名單!開闢文山區一帶的三大姓「高、張、林」其中就包含兩大姓!
可見溪仔口當時有多麼重要~而且不僅是港口,連景美地區的第一座廟宇「萬慶巖清水祖師廟」都設立在溪仔口喔~不過奇妙的是,清水祖師廟所在地與所謂「新店溪與景美溪交匯處東岸」,也就是現在的師大分部到景美水門一帶地方,還是有點距離(河小編用Google Map測量後,發現直線距離約1.6公里,是真的有點遠)......
1895年的〈台北附近地形圖〉上,這兩者之間的地區被寫作「溪仔口庄」,而1904年的《明治版台灣堡圖》中,可以發現兩地都被標示為「溪仔口」,而到1921年的《大政版台灣堡圖》和〈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會發現「溪仔口」的字樣被打上紅色的叉叉,並改名為「溪子口」。
據此,大概可以了解為何網路上的資料有稱呼這一帶為「溪仔口」或「溪子口」的原因吧?
溪仔口(溪子口),它在當時可是個天然的良港,港闊水深,便於大船駛入。
那時由中國駛到台灣的船,可以由淡水河直航往溪仔口,上面載的自然是各種高級舶來品,有建築使用的木料福州杉、石料、唐山磚,也有商業使用的酒缸等,因此當時形成的市街約在19世紀初期(清嘉慶至道光初年),簡直可稱為台北盆地內最繁榮的街市,除有利用深坑石碇一帶所出產的大菁做為原料以開設的染坊,還有肉舖、雜貨店、碾米廠等等各行各業,南北商人往來其間。
遺憾的是,溪仔口一帶後來遭遇泥沙淤積的困境,因此到了1820年代便開始沒落。
景美的商業聚集地也隨之轉移陣地,改到了景美溪較上游處、靠近景美市街的梘腳潭渡船頭(許興泉商號) 。
可是,曾是商業重鎮的溪仔口,又如何變成現在的師大分部與景美水門呢?
在1939年的〈瑠公水利組合區域圖〉中,這帶還未設置水門,但到了1966年(民55年),水利局已開始於沿新店溪修築防洪牆、土堤等防洪設施,直到1981年(民70年),已修建防洪牆1,994公尺,土堤5,865公尺。而民國93年,防洪護岸工程均已建築完成,自然景美水門也就成了溪仔口的新風景。
![]() |
1939年,瑠公水利組合區域圖,河岸邊無標示任何記號。 |
![]() |
1966年,臺北市郊地形圖,已可看見水門的堤防和水門的身影。 |
至於師大分部,它的建築更遲了。
在1979年的〈台北都市計畫分區使用圖〉裡,它還只是片「師範大學預定地」。真正開工建設完成則已到了1990年代,通常師大會稱呼他為「公館校區」,目前主要由師大的理學院與體育競技系使用,也是周邊民眾散步遊憩的好去處。
![]() |
1979年,台北都市計畫分區使用圖。 |
但,若你仔細探尋,會發現這個名字轉化為「溪口」,然後悄悄地生根在這裡。這裡有名為溪口街的道路、有以「溪口」為名的可愛社區國小。看似平淡無奇,可是生活機能卻超好,也有許多值得一探的個性店家,比起景美市街,另有一番別緻風情~
作者:Yuci Chen
編輯:河小編
資料來源:文山區志、台灣百年歷史地圖、台北文山社區大學、輕遊海天走出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臺北市立溪口國民小學、詹瑋《台北文山地區百餘年來的發展與變遷》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