瑠公圳遺址

By 河小編 - 9月 26, 2019



從捷運景美站2號出口走出來,眼前會是一條小巷子,這條小巷子是景美街,然後往公館方向走,依序銜接景華街3巷、三福街5巷、羅斯福路六段159巷1弄,接上景隆街1巷,之後就直接通往興隆路。

這條從景中街到景明街的小巷,不到一公里的路段,卻接連換了五個名字,尤其是有一側的房子非常特別,窄窄又長長的,一邊臨靠羅斯福路,一邊卻又緊鄰著小巷。

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奇妙的建築現象呢?

1939年,瑠公水利組合區域圖。
答案是瑠公圳。

瑠公圳是1762年到1985年之間,台北盆地東側的主要灌溉水圳系統,由清朝人郭錫瑠(後人尊稱為「瑠公」)所規劃創建,始建於1740年(清朝乾隆5年),完工於1762年(清朝乾隆27年),歷時22年。

瑠公圳從新店溪上游引水後,修渠道幹線通過新店地區,再築木梘導水跨越景美溪,灌溉今日的景美、公館、大安區、信義區、松山區等地,在1985年以前,供應著台北東側區域主要的灌溉用水來源,1907年合併灌溉台北盆地西區農田的霧裡薛圳,為公共埤圳瑠公圳組合。
瑠公圳。相片提供:漢珍臺灣百年寫真
將近兩百年的發展擴建,瑠公圳最後包含了瑠公圳主幹道、瑠公圳第一幹線、瑠公圳第二幹線與霧裡薛支線、大坪林圳。主幹道從碧潭附近的圳頭流到公館後,分成經過蟾蜍山北側往東北方向的第一幹線與併入霧裡薛圳後段而來的第二幹線(流經公館與新生南路西側)。而第一幹線還包含大安支線、五分埔支線、興雅派線、中崙派線、舊里族支線、西支線與東支線;第二幹線則有第一、第二及第三霧裡薛圳支線3條支線。

但從1980年代起,隨著台北市產業結構改變與人口移入,農田大量改為建地,因而不再需要用水灌溉,圳道便遭棄置、填平改為道路或改建為溝渠,甚至直接被排入污水,變成髒臭的排水溝。到了2000年後,瑠公圳幹線僅剩新店區約五公里渠道。

如今,只能從引水石硿、景尾開道碑、瑠公公園與台大醉月湖等少數遺跡,追憶瑠公圳的昔日風華。


作者:奇拉馬、Lily Cheng
編輯:河小編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郭錫瑠先生文教基金會農田水利入口網92故事巷─新店文史館、漢珍臺灣百年寫真

  • Share:

You Might Also Like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