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製罈會社

By 河小編 - 9月 30, 2019



「臺北製罈會社?」

第一次聽到這個日治時代的公司行號,便發現谷歌大神也無法帶來太多資訊。

只知道一個神祕的地址:台北市文山區羅斯福路六段142巷。



「咦?這不是財政人員訓練所嗎?」

根據稀缺的資料來看,1922年年底,先是來自日本神戶的東明製壜株式會社社長,來台勘察後,選定當時的景尾,如今的景美設置玻璃酒瓶工廠。

1922/12/8,日日新報,那時候「製罈」的漢字正確寫法應為「製壜」,意指酒瓶。
為了讓工廠更有效率運作,指派工廠員工前往日本神戶進行受訓後,才開始投入生產,甚至在1925年,還贏得「凌駕於日本的優良品」的評價。

左圖:1923/01/14,右圖:1923/01/19,皆截自日日新報
但是這個東明製壜株式會社的工廠,與由景美當地受人敬重的耆老林佛國先生,跟他幾位好友共同捐地好幾甲,爭取於1927年(昭和2年)成立的「臺北製罈會社」,有沒有直接相關性?目前還待確認。

沒看過林佛國先生?現在給你看。
林佛國先生曾任1924-1928年的臺北州州協議會員,位階約對應如今的直轄市市議員。
為了讓酒瓶們更快運輸到各地,在如今的羅斯福路六段、三福街口處還有座「製罈會社前車站」,透過小台車換大火車的方式,加速運輸流程。

當時的臺北製罈會社,的確讓景美地區的經濟有著飛躍性的發展。

1933/07/23,日日新報。當時的公學校老師,月薪約為25元;酒類經銷商則是月薪約283元;
而在1937年開設運輸公司,則資本額僅需四萬元,都遠遠低於報紙所記載之金額與規模。
戰後,於1947年(民國36年)時改稱為台灣工礦股份有限公司玻璃分公司的「景美第一製造廠」。

1949年(民國38年),則被菸酒公賣局接收,改稱「台灣省菸酒公賣局製瓶工廠」,直到1985年(民國74年),才改為財政部財政人員訓練所及台灣菸酒股份有限公司的酒類研究所。

整區範圍,從羅斯福路一路往景福街延伸,現在分成三大區:

1. 財政園區(原財政部的財政人員訓練所,特色是門口常有抗議活動)
2. 華固新天地(民宅)
3. 台灣菸酒股份有限公司的酒類研究所、員工訓練所及營業所

整個區域大約1萬多坪,約莫半個228公園或八分之一的大安森林公園大小。

至於為何是兩個公家單位和民宅的混搭?

因為蓋公家單位的大樓需要經費,政府便用地上權BOT開發案方式,希望有建設公司來合作交換。

歷經三次的流標,在2013年華固建設於財政部祭出三大投資誘因,包括調降取回的樓地板面積、延長地上權使用年限、以及調降土地租金率等三項利基下,承攬建造三棟財政部新大樓,以及五棟「華固新天地」大樓。

財政部國產署表示,「華固新天地」住戶2018開始適用新制,每年需繳納3.5%地租中,其中2.5%依照2013年當年公告地價計算,「固定」70年內都不會變動,另外1%則是隨著每兩年調整一次的公告地價「浮動」計算,這1%其實也就等同於一般房屋地價稅的概念,讓「華固新天地」高地租解套,也促使每年地租趨於穩定、合理化。

這樣一大片土地,從農田、玻璃瓶工廠,變成辦公大樓、住宅大廈,從青蔥鬱鬱,變成玻璃帷幕,著實讓人感受歲月無聲、天地留痕的滄桑。


作者:Harlem Chen、Lily Cheng
編輯:河小編

資料來源:文山學艋舺龍山寺季刊、童怡婷〈臺灣日治時期玻璃製品在漢人生活中運用之研究〉、漢珍知識網─日日新報臺灣總督府職員錄林佛國張式穀的軌跡財政部搬新家地上權宅

  • Share:

You Might Also Like

0 意見